“我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共产党员”

“我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共产党员”

——北京协和医院在抗疫大考中锻炼培养青年生力军


4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从武汉回京满14天解除集中隔离。

时钟拨回1月26日,大年初二。接国家卫健委命令,北京协和医院在内的6家在京委属委管医院派遣医护专家驰援武汉,共同进驻华中科大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此后北京协和医院又三度增援,累计派出186名医疗队队员。这里不仅是抗疫斗争的主战场,还成为基层党组织培养锻炼青年生力军的第一线。

▐ 战“”阵前的郑重申请

事后回忆第一次踏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病房时的感觉,崔文博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词是“紧张”。

虽然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已经工作了几年,但是28岁的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烈性传染病。“最多也就是接触流感病毒,戴N95口罩,从来没进行过三级防护。”

疫情出现后,虽然很早就预料到了风险,崔文博还是第一时间报名请缨到武汉:“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价值。”他的名字终于如愿出现在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的21人名单上。

第一批队员的工作是异常艰辛的,大家面对一个全新的病房,对制度、流程、环境都不熟悉。崔文博作为重症护理团队的一员,积极参与到病房流程梳理、防护规范、技能培训等各项工作中。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完成了协和重症病房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努力把北京协和医院的标准带到武汉。

“在前线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身边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崔文博对记者说。他从酒店找来几张A4纸,郑重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我想成为一名像他们那样为人民奉献的共产党员!”

进驻武汉第二天,北京协和医院就在前线成立了第一临时党支部。他将申请书递交给党组织。

像崔文博一样,在武汉抗疫前线,受到身边党员感召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人还有很多。

“疫情给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党员起到了带头作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赵华说,“我也希望能够带动身边的朋友。所以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张宏民同样来自重症医学科,援鄂期间他积极参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冲在临床第一线,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张宏民表示:“我郑重提出入党申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尽全力去救治病人,锻炼成长、锤炼党性,接受党组织对我的考验。”

▐ 战“”前线的特殊党课

3月6日晚,一堂题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党课在武汉抗疫前线开讲,主讲人是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

“党和人民把抗击疫情的使命交给我们,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一定能不负众望、坚持到底!”张抒扬说。

在临时会议室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王玉娥仔细聆听着党课。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抗疫前线火线入党的新党员。在思想汇报中,她写道:“作为协和的一员,能参加这样一场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我深受锻炼和考验,也倍感幸运。”

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驰援武汉期间,共有52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90后”申请入党人数占46%,41名队员火线入党。北京协和医院援鄂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刘正印在总结中写道:“非常激动又看到新鲜的血液加入我们的党组织,抗疫前线是一个检验大家的地方,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与党性,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 战“”实践的信念锤炼

从1月26日起,北京协和医院累计共派出186名医疗队队员。自整建制接管重症病房以来,承担着风险最高、难度最大、任务最为艰巨的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任务,共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109人。

完成救治任务,殊为不易。

“最开始时重症病房32张床位一直是满的,到后面收治率维持在60%左右,住不满人了,意味着疫情在逐渐好转。”赵华说。

在驻地送别现场,市民、志愿者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感恩之情。前往机场的路上,汽车鸣笛致敬,百姓夹道相送,红旗鲜艳招展,标语情真意切。

与大年初二抵达时的清冷萧索不同,离去时的武汉已经按下重启键,马路也日渐繁忙。“刚来的时候是晚上,街上空无一人,临走前几天去上班都堵车了。”崔文博说,等疫情过去,“我一定还会回来看看的。”

来时风雪交加,归去春暖花开。

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勇担使命、冲锋在前,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条生命,为国家锻炼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传染病重症救治青年突击队、尖刀营。


坐着轮椅上前线

——“疫”无反顾的“老兵”马淑焕


“无影灯,无影灯下无魅影;柳叶刀,柳叶刀上毫厘争。疫情来,披‘战袍’、守战位,老兵‘疫’无反顾中原谱壮歌……”

抗战老兵田又生有感于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马淑焕忍着脚部骨折的疼痛煎熬,坐着轮椅在前线战“疫”,写下了这首诗。

▐ 忍伤痛、“屏”本事

今年年初,疫情突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作为河南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的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是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最疫情最密集的主力阵地之一。

“同志们都上前线了,我是书记不能缺位,必须和他们一起战斗!”马淑焕说。

1月初,马淑焕因脚部骨折打上了石膏,医生要求她卧床休息2至6周。但她却不顾疼痛,让家人给自己穿上特制的大号支具鞋,咬紧牙关坚持工作。

忍痛带伤上前线,马淑焕战“疫”全“屏”本事:指挥负压救护车、N95口罩、防护服、消毒机等医疗物资采购到位;组织建成与本院远程会诊中心、省远程医学中心联通的会诊网络;腾空两栋病房楼共计133间病房,配置252张标准床位,并成立2个发热门诊和11个隔离病区。

“一块屏里,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等全院各个科室负责人都在其中。”马淑焕说,通过了解各科室动态,每天开两次业务、班子碰头会,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全院战“疫”组织精准有效。

▐ 铁打的营盘,没有被感染的兵

4月27日,记者在医院见到马淑焕时,她的骨折尚未完全康复,但她坚持自己行走,坚决不让旁人搀扶。

“我的战友们不少参加过抗击非典、甲流等突发公共应急工作,是抗击疫情战场上的‘老兵’。专业的人就要做好专业的事!”马淑焕告诉记者。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始建于1953年,是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医院的战“疫”总指挥,马淑焕既要对患者负责,也要对所有队员负责。

“医院年轻人多,穿上防护服是战士,脱掉防护服都跟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些80后、90后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疫情,我必须确保他们一个不少地走出病区。”马淑焕说。

为避免内部感染,医院“顶格”标准落实各项防护措施:要求每个科室均设置院感防控监督员,对防护不到位随时纠正,降低暴露风险;病区护理工作全部由护士完成,避免因操作不当带来的传染风险。

榜样如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人数占郑州市全部患者人数的一半以上,累计治愈本土患者69人,43天实现“清零”;全院1700余名员工、进入隔离病区492名医护人员零感染……马淑焕说,她为一线战“疫”队员们的成绩感到骄傲,更为他们的安全感到欣慰。

▐ “有你我们很幸福”

奋战在战“疫”前线的日子里,马淑焕时常忙得记不清今天是几月几日、此刻是几点几分,只记得战友们进入隔离病区时还是冬天,一转眼出来的时候已经春暖花开。

“当大家走出病区,又要开始14天的自我隔离时,我只能把给战友们准备的鲜花,放在地上,看着他们这样再捧起,我心中……”

提起战“疫”初告捷时的这一幕,马淑焕的声音变得哽咽,眼泪止不住扑簌簌滚落下来。

“‘战’在‘疫’起,有你我们很幸福!”医护人员用灿烂的笑容回应她。

“我的目标就是让重症病人活下去”
——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丁仁彧

无论是救治禽流感重症患者、抢救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伤员,还是救治湖北抗疫一线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丁仁彧的身影。
作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丁仁彧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从不犹豫,竭尽所能救治每一位患者。
“我们重症医学科就是干这个的,哪里有灾难、有重患,哪里就有我们。我是党员、又是党支部书记,我不上谁上。”丁仁彧说。
自从2006年毕业成为一名医生,丁仁彧已经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了14年。周围的人都说,丁仁彧身上有一股劲儿,干事实在,敢打敢拼。这股劲在湖北抗疫一线体现得淋漓尽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组建医疗队驰援湖北,丁仁彧主动请战。2月2日,作为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队长,丁仁彧带领150名来自全省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护骨干,奔赴武汉抗疫最前线。
刚进入病区时,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面临院感防护待加强、相关耗材和设备待补充等问题,在丁仁彧带领下,团队多方协调,主动解决问题,并帮助当地医院完善重症患者的管理流程。
在随后组建的辽宁省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中,丁仁彧勇挑大梁,担任队长,带领队员发挥尖刀作用。在援助医院的多支省级医疗队中,最早使用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技术,带动整个院区救治技术提升。其间,丁仁彧还带领队员率先使用体外膜肺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35岁的极危重患者。
不仅在湖北抗疫一线,在之前的援疆期间,丁仁彧也是靠敢打敢拼这股劲,救治重症患者800余名,帮助当地开展了床头心脏超声等多项新技术,并打造了一支永不撤离的医疗队,显著提升了当地救治危重病患的水平。
敢打敢拼,赢得荣誉等身,丁仁彧先后获得“沈阳市拔尖人才”“辽宁第五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辽宁省百千万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日前,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公布最终结果,丁仁彧榜上有名。面对荣誉,丁仁彧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在辽宁重症医学科带头人马晓春带领下,奋战在抗疫一线所有重症医疗队员们共同的荣誉。荣誉是一种激励和纪念,作为一名重症医生,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让重症病人活下去。”